

增收富裕 办事容易 家园美丽
南宁市全力打造宜居乡村,“三民”专项活动圆满完成各项任
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大力发展旅游业促民增收。图为风景秀丽的霞客桃源风景区。
经过两年的努力,“美丽南宁·宜居乡村”活动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,取得显著成效并进入收官阶段。即日起,本报推出“美丽南宁·宜居乡村”成效系列报道,进一步推广好做法、好经验,激发广大群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和决心,为即将启动的幸福乡村活动营造浓厚氛围。
村村都有服务中心,村民办事不出村;发展农村特色产业,培育脱贫致富“造血”功能;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,使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
2018年,南宁市以开展“三民”专项活动为抓手,全力推进宜居乡村活动。截至去年底,全市1383个行政村按“六有”标准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;产业富民“五个一”目标任务全部完成;改厨、改厕、改圈工程全部完成。全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,农村产业发展不断优化,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,人居环境不断改善,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。
产业富民 筑起脱贫“造血”功能
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下渡庄,青山、绿水,浮桥、游船,风景如画。几百年前,徐霞客曾在此逗留54天。如今这里有霞客古渡、霞客半岛、霞客桃源,洋渡村正全力打造旅游业。
澄泰乡副乡长雷宏聪表示,利用山水优势,挖掘名人文化,“公司+农户”“产村互动+农旅融合”,发展旅游产业,筑起致富“造血功能”,带动农民增收;马山县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,常年用工70多人,其中贫困户45人左右,人均月收入1500~2000元。此外,通过土地流转,群众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/户,加上入股分红所得,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。
一个个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在农村喷发。推进产业富民,全市实施“十项进村行动”(即产业富民和村级经济规划谋划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“三品”提升、林下经济提升、新型经营主体、农旅结合休闲农业、星级乡村旅游区和星级农家乐旅游创建提升、科技推广和改革创新、社会化服务提质),明确培育打造3个示范县区、9个示范片区、12个示范乡镇、48个示范村屯。仅去年,就评选出1个示范县、5个示范片区、6个示范乡镇、12个示范村屯。以示范点的效应,推进“产业富民”专项活动
市“产业富民”专项活动办有关负责人介绍,实施“十项进村行动”,全市“产业富民”专项活动“五个一”目标两年任务量已超额完成:1383个行政村的村级经济发展计划已制定,发展了629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,打造了1774个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,培育了3651个带动农户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建设了1900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。全市农村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,结构体系不断完善,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更加稳固。
服务惠民 村民不出村就能办事
“服务中心开到村里,不出村就可以办理社保。”宾阳古辣镇马界村村民韦世谦深有体会,以前给父亲办理社保,他要跑到镇上,路途遥远。
如果说通路、通电、通水是农民宜居的“硬要求”,能更快捷方便的办事,则是宜居的“软体现”。记者在古辣镇马界村、宾州镇新廖村看到,服务中心就设在村委,村民可在此办理社保、就业、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法律等6项服务。“以前跑到镇上,花时间,现在走几分钟就到村委,相比以前,变化实在太大。”韦世谦感慨。据了解,目前,宾阳县192个行政村均已按有人员、有场地、有设备、有流程、有网络、有经费的“六有”标准完成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