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农村的手艺人各种各样,其中许多和建筑有关,因为家里先后盖过好几次房子,我接触过好些木工和瓦工。从工资上来看,这些手艺人的工钱就和辅工不一样,比如说小工的工钱每天是80元,那么手艺人的工钱最起码也得120元,当然现在工钱飞涨,远远不止这些了。在我观察,这些辅工的工作强度其实更大一些,可为啥偏偏拿的工钱少呢,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一位木工用一张破旧的纸,一根简陋的铅笔在计算数学公式,我才明白,原来这些手艺人还会使用勾股定理呢。
我记得,那个时候来我家做工,不是承包制,而是日工制,这样做有一个好处,就是能省一部分钱,但也有不好的地方,就是要时刻操心着工程进度,否则的话,一天下来,干不了多少活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首先要检验手艺人的手艺,这个活干的是不是漂亮,用不用返工,都和最终的盖房成本挂钩。如果手艺人消极怠工,就是为了多耗出两三天工钱的话,东家也不傻,一眼就能看出来,久而久之,这个手艺人的名声臭掉,就再也没有人敢用他了。所以,在一般情况下,这些木工瓦工基本上都是低头干活,除了固定休息时间,其他时间很少闲聊瞎扯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身为手艺人,职业道德是要放在最前面的。
当然,对于他们的这种付出与敬业,东家也需要一定的回报才行。听母亲说,我家八十年代盖房,每天中午这顿饭,怎么也要有一个肉菜,实在不行也要有一个青菜炒肉的,那个时候姐姐三岁,想要吃菜盘内木匠吃剩下的肉,可母亲为了省钱,不舍得给她吃,还要把肉挑出来,留待下顿接着炒菜,让姐姐馋的直流口水,这让我暗自庆幸,幸亏自己没赶上。
这次赶不上,不代表下次赶不上。几年前,我家的房子翻盖,请的木匠和瓦匠还是当年那些人,这让我不禁感慨,这些手艺已经后继无人了,再过几十年,不知道该找谁来盖房子。这次盖房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,手艺人和辅工的地位大有不同。手艺人说休息,辅工才能休息;手艺人上桌吃饭,辅工才能端碗;手艺人不说喝酒,辅工也绝对不会要求喝酒。这些规矩的存在,是一种沿袭与传承,体现了乡村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一种敬重之意。